無錫,一座改革開放的領潮之城。
這里,是“蘇南模式”的發源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孕育了“華夏第一縣”“神州第一郊”“天下第一村”;這里,是發展方式轉型的樣本——以太湖治理為龍頭的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粗放發展向綠色發展轉變,創造了轉型升級的“無錫經驗”;這里,是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和產業強市主導戰略“雙輪驅動”,托起現代產業發展新高地。
“回顧過去,無錫曾是開路先鋒;審視當下,無錫正在重振雄風;展望未來,無錫必將再攀高峰。”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說,黨的十九大吹響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嘹亮號角,省委省政府也對無錫提出“在全省高質量發展中當標桿、作示范,做好領跑者”的新要求。揚帆再起航,整裝再出發,一個世界格局中的無錫,一個現代化形態中的無錫,一個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無錫,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展現在世人面前。
實體為基,工商名城重振產業雄風
13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25家企業入圍中國制造業500強、20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這是無錫“實業軍團”的最新成績單。
翻開改革開放的日歷,無錫,始終以強大的實體經濟,勇立時代潮頭。“實業報國”的精神在一代代企業家中傳承,如太湖和運河水般浸潤著這座城市。
1983年,一場從“田頭”到“廠頭”的改革從無錫縣堰橋鄉發起,如石破天驚,轟動全國。這場被譽為“偉大的創舉”的改革,首次將農村改革的經驗引入鄉鎮經濟,探索形成聞名全國的堰橋“一包三改”改革經驗,孕育了全國第一個億元鎮、第一批億元村。無錫,由此成為中國鄉鎮企業的發源地,與兄弟城市共同開創舉世矚目的“蘇南模式”。
進入新世紀,無錫依托工商實體,大力發展以制造業為骨干的民營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實現從江南傳統城市到現代工業都市的華麗轉身。
在聚焦實業的路上,無錫一度跑偏。從“十一五”后半期開始,無錫出現“脫實向虛”,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下滑。發展該向何處去,成為擺在無錫人面前的重大命題。
負重前行,無錫重新聚焦產業強市。2015年8月,無錫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召開,提出要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為引領,加快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全力打造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的現代產業新高地。3年來,無錫召開了一次黨代會、七次全委會,產業強市是貫穿始終的主題。
一手抓千企技改、一手抓重大項目引進,為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百億級產業資金注入、百億級降本減負扶持,讓企業堅定信心走上“四化”之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大會,智能制造推進大會,世界物聯網博覽會,雪浪大會……無錫堅持從“制造業中來,到制造業中去”,推動智能制造走在全省和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去年,無錫GDP超過萬億元,人均GDP位居全國城市前列。今年前三季度,12個主要經濟指標中,10個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GDP同比增長7.4%,保持全省第二;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居全省第一。
“制造強,則實體強;實體強,則經濟強;經濟強,則城市強。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們走產業強市之路獲得的重要啟示。”李小敏說。
創新為軸,比強攀高領潮流之先
本月,國際電信聯盟物聯網和智慧城市研究組首次在中國召開全體會議,會址選在無錫。50多個國家代表團來到太湖之濱,人人眼睛放光——一個面積4627平方公里、人口僅655萬的設區市,去年物聯網專利申請量超過萬件,牽頭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11項、國家標準49項;物聯網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達2437億元,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連續3年高水平舉辦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在世界物聯網發展史上烙下鮮明的“太湖印記”……
集成電路產業刮起的“無錫旋風”,同樣令人矚目。投資100億美元的華虹集成電路研發制造基地,86億美元的SK海力士二工廠,30億美元的天津中環大硅片……加上精于研發的華進半導體、擅長封測的長電科技,無錫致力打造集成電路全產業鏈。
無錫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建設自主可控先進制造業體系。創新驅動與產業強市“琴瑟和鳴”,共同奏出現代產業交響樂的“最美和弦”。
由鄉鎮企業起步的江蘇陽光集團,保持平均每天50多個面料新品的研發能力。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級技術中心,陽光集團累計承擔54項國家科研項目攻關,申報各類專利1837項,獲授權專利997項。全球新能源技術領軍企業遠景能源,在美國、德國、丹麥等設立九大全球技術創新中心,讓碎片化的能源系統在數字世界中實現統一。“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華云數據企業負責人說,無錫建成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省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載體,讓科技型企業可以安心在此發展。
近年來,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戰略新興產業,無錫做一個成一個;裝備制造、紡織服裝、鋼鐵冶金,傳統優勢產業比強攀高,領潮流之先。去年,無錫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3%,其中90%來自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3.8%,位居全省第一。
綠色為底,城市溫度經濟速度協同并進
坐擁好山好水好風光的無錫,不僅是一座GDP萬億的“產業之城”,也是一座生態宜居的“幸福之城”。
11年前,太湖藍藻暴發,給“先發展、后治理”的發展模式敲響警鐘。2007年到“十二五”末,無錫累計投入593.3億元,實施太湖治理重點工程4295個,累計關閉化工企業4339家,關停重污染及不達標排放企業1000余家,完成太湖清淤1800萬立方米。
5年前,太湖之濱,一座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在曾經的軋鋼廠上拔地而起。山明水秀掩映下,以“科技拍攝”和“后期制作”為核心的現代電影工業產業鏈漸成規模,園區產值從2013年開園之初的1.8億元一舉躍升到2017年的近50億元。
2017年、2018年,無錫兩次榮膺“中國內地最宜居城市”。6位諾貝爾獎得主、245位“千人計劃”專家、11萬名中高層次人才,與655萬無錫人民一起,在優美的環境、便捷的交通和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中詩意棲居,創新創業。
在改革開放的引領下,無錫讓城市溫度與經濟速度協同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新氣質日益顯現。
富民增收走出新路子。拉高“平均線”,抬高“地平線”,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全省最低,臨時救助標準全省第一。2017年,無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長154倍;農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長156倍。
社會治理水平實現新提升。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公共文化體育、基本公共交通滿意度全省第一,公眾安全感全省第一,法治建設滿意度全省第一。去年9月,無錫榮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
社會文明程度躍上新高度。去年11月,無錫市聯袂江陰、宜興率先創成全國首個“文明城市群”,無錫從此又多了一張城市新名片。
“不負新時代,做好答卷人。”無錫市主要負責人表示,無錫將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矢志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打造“兩山理論”的無錫樣本;圍繞民生“六有”目標,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讓改革開放的道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