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頻共振,精準澆灌“實業田”
——從“產業強市”政策體系構建看無錫產業生態優化之路
無錫新經濟發展迎來一波新的政策紅利。本周一的市委常委會上,隨著聚焦數字經濟、總部經濟和樞紐經濟的三份《實施意見》審議通過,推出新的鼓勵措施,城市未來經濟發展的脈絡清晰浮現。
緊扣的核心不變,依然還是“產業強市”。但明眼人能夠發現,在“產業強市”戰略提出至今的五年間,致力于打造現代產業高地的政策意見呈現出階段性的精確指向:從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的“四化”引領,到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現代服務業三個三年行動計劃,以及相應實施的科技創新、人才支撐等系列配套,無不回應了產業發展、企業發展的需求。
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在一以貫之的“產業強市”戰略指引下,無錫從頂層設計入手架構起產業發展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梳理這些政策文件,凸現的是這座城市上下的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是效率更高的市場環境,更是精準澆灌“實業田”的孜孜追求。
事實證明,一流的產業生態能量巨大:它可以是企業面對經濟失速與產業困局時的堅強后盾,也可以是抵御經濟下行壓力時的堅定號角。今年1-10月份,無錫全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0.3%,增速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6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4.7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069億元,同比增長7.4%。全市“一盤棋”格局下,無錫踏著穩健有力的步伐,不斷攀登“產業強市”的新高峰。
“銳”政策
強有力的“支點”撬動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我市本級兌現落實現代產業發展資金31.42億元、增長23.44%。”市財政局工貿處負責人透露說,“十三五”期間200億元現代產業資金投入目標,已提前一年完成。
這個“200億元”的現代產業資金,源于2015年底無錫重磅推出的1.0版產業發展政策——《關于推進現代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彼時,無錫產業發展遭遇瓶頸,市委市政府希冀用一個力度足夠大且持續穩定的政策,點燃企業家們攻堅克難、發展實業的熱情。
政策的“推手”作用顯而易見。去年,無錫華潤上華科技有限公司憑借著0.11微米超低功耗工藝技術平臺開發獲得研發經費支持,今年該公司又出現在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資金項目公示名單上,其集成電路與傳感器集成制造與生產技術獲得新技術新產品認定獎勵。各種手段的綜合運用,為企業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而在另一個層面,產業扶持政策切實落地帶給企業的信心激勵,遠遠超出了資金本身。
五年間,圍繞“產業強市”的新舉措密集出臺,一個多渠道、全方位支持現代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已形成,多個政策背后浮現“產業發展之中,哪里需要有問題破解,就在哪里發力”的施策邏輯。呼應產業發展對于人才的渴求,“太湖人才計劃”落地實施,力推產才融合。每年安排20條左右線路,全國數十所重點高校開展校招,提高人才引育和產業的匹配度;成立“芯動力人才計劃”集成電路創新創業無錫基地,為本地優勢產業精準引才;HR-E站在服務于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提供全方位、精細化、主動式、專家型的人力資源服務。截至目前,全市人才總量已經突破175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突破12.5萬人,留學歸國人才達1.5萬人,高技能人才近39萬人。
政策不在多,在于精、在于管用、在于切中要害,有銳度才能有強有力的撬動效應。現代產業發展政策從2015年1.0版、2017年的2.0版到2019年的3.0版,兩年一次迭代更新,既有延續性又補漏、提升、完善。2016-2018年,全市累計撥付產業扶持資金178億元;今年至今累計支持了1668家企業2419個項目,華虹、海力士二工廠、海力士M8、藥明康德、中環領先、恩捷新材料等11個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是產業發展之重,我市靶向發力、精準扶持,制定出臺《無錫市創新型企業倍增計劃(2018-2022年)》,構建分層、靶向、梯度的創新型企業培育體系,去年還將高新技術企業的獎勵標準加碼。2018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395家,是2017年的14.7倍。今年,全市列入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企業1373家、同比增長163.5%;高新技術企業申報1670家、同比增長55.9%。
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力,便在政府的“有形之手”中充分激發,強大動能積蓄并注入到產業發展的土壤與肌理中,為建設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產業新高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降”稅負
盡一切努力讓企業輕裝前行
精準施策,“賦能”的另一面是“減負”,兩者共同刻畫出產業強市戰略推進的“背景色”:
2016年5月“32”條,幫企業卸下約200億元的成本壓力;
2017年3月“18條”、11月份“15條”,在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進出口稅收優惠政策、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等方面進一步壓縮成本空間;
2018年12月“33條”,力度更大、覆蓋更廣的措施釋放出“盡一切努力”把企業負擔降下來的信號。
企業負擔輕了,前行步伐才能加快。無錫先導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感同身受,企業財務總監徐崗心里有本賬:制造業增值稅稅率2018年5月由17%下調至16%,今年4月進一步降至13%;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2016年5月從20%階段性降低至19%,今年5月又下調了3個百分點,減稅和降費的幅度之大出乎他們意料。
打贏降成本這場硬仗,需要有理智看待得失的遠見卓識。各類成本的降低,源于企業水電氣、稅費、用工、融資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多個方面的壓縮。自來水費于2016年每噸下調1元,次年又取消了城市附加費,水費再次下調0.04元/噸。一再壓縮成本空間,全市各相關部門同向發力:用眼下的“降”換取長遠的“增”,用自己的“失”換取企業信心的“得”。
2016-2018年間,每年各類政策組合拳為企業減負都達200億元。今年我市減稅降費規模、惠及范圍更是前所未有,1-11月全市各類市場主體新增減稅降費229億元。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等也不斷下降,我市定期清理并出臺年度分類收費清單,清單之外的收費項目一律不批。僅今年一般工商業電價下調約10%,工商業用戶年用電成本預計下降6.76億元。
減稅降費“真金白銀”轉化為企業自信前行的發展紅利。無錫藍天燃機熱電有限公司投建的天然氣熱電工程是省重點工程,按制造業增值稅稅率新政,企業今年可就此減稅1400萬元。多重稅收政策激勵下,公司今年將盡快啟動二期建設工程。不僅如此,該公司還將有序下調入網電價,可為下游企業帶來3000萬元左右的減稅紅利,減稅效應向全產業鏈輻射。
“優”服務
充分釋放市場內生活力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產業強市的五年間,無錫一直在實踐著這一理念。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無錫先后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方案等文件,聚焦審批服務、降本減負、市場公平、法治環境等,成為產業強市戰略扎實推進的重要基礎。
拼“速度”,是營商環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從2017年“簡政放權創業創新環境評價”居全省第二到上榜《2019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全國營商環境十佳城市”,簡審批、強監管、優服務的“無錫速度”聲名鵲起。工程項目全流程審批最長時限比全省少20天,電力外線工程施工圖并聯審批7個工作日完成、快于上海,寫在了“無錫速度”的備注欄里。
今年國慶長假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梁溪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將一面印有“服務真誠貼心,辦事廉潔高效”的錦旗,送至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國慶前夕,其下屬兩單位有358份不動產需辦理轉移登記,在9月30日之前必須上報至市財政、住建部門。雖然是金九銀十登記高峰期,內部流程在審核節點優化再優化、審核材料精簡再精簡,4個工作日便完成了所有的轉移登記。事實上,無錫不動產登記效能早就蓋上“高效”章,2017年就已跑出了全省第一。
營商環境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對應著企業開辦、用水用電、辦理工程項目許可、納稅等大量事宜,每一個被點贊的服務都是“店小二”服務意識的體現。去年9月,為確保全國首創的藍藻藻泥和市政污泥處置項目年底如期開工,市行政審批局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小組,倒排工期,分規劃、國土、建設、設計、招標五大流程同步并聯推進項目前期審批手續,從啟動決策到征地拆遷和獲得施工許可證共用時僅44個工作日,比原計劃提前了9天。一年之后的現在,參與這場提速硬戰的相關人員回憶起來還不禁感嘆:這波操作太猛了。
“無錫要打造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示范城市,需要每個部門、每個人盡己所能。”這已成共識。隨著綠色通道、并聯審批等一批創新制度的高效實施,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等政務改革全面落實,無錫的投資環境、發展環境更為優越。今年10月,隨著《無錫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方案》正式發布,服務時限能快則快的主旨,多處體現在接下來的提速中:最快的社會投資類一般項目壓縮在50個工作日,今年年底前企業辦理抵押登記、工業用地整宗轉讓辦理轉移登記時限要由原來的3個工作日縮短到2個……在優化營商環境這場沒有終點的長跑中,將迎來又一次加速度。